火了!西农一天两上《人民日报》!
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
基因组图谱完成
2018年08月20日 04 版
记者蒋建科、龚仕建
(本报北京8月19日电)《科学》杂志8月17日在线刊发一篇研究论文,显示世界上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完成。论文由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联盟协作完成,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宋卫宁教授团队,作为中国唯一参与并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的团队,完成了其中7DL染色体物理图谱构建及序列破译工作。
据介绍,相较于其他作物,小麦是唯一一个尚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物种。因为小麦基因组体量特别庞大,是人类基因组的5倍,是水稻基因组的40倍,同时又是典型的异源多倍体基因组,重复序列极高。为了获得面包小麦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从2005年开始,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联盟将普通小麦品系“中国春”的21条染色体进行了分离,并构建了相应的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后续的物理图谱构建、细菌人工染色体测序和序列的组装与分析则由联盟各成员分担。
宋卫宁介绍说,小麦7DL染色体物理图谱构建及序列破译工作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没有经验可循,仅7DL染色体的大小,就相等于整个水稻基因组。而物理图谱构建及序列组装、分析和破译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相应的水稻基因组。在国家“863”计划和其他项目的支持下,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团队终于完成了7DL染色体物理图谱构建及序列破译工作。
专家表示,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完成,可以说是获得了研究小麦的一个“密码本”,将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掌握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
2018年08月20日 20 版
本报记者 蒋建科
小麦育种合作取得成果
张正茂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工作之余,他总是牵挂着数千公里外的中国—哈萨克斯坦农业科技园。今年5月,张正茂和几位专家前往哈萨克斯坦,当他实地看到我国的小麦品种经受住了当地三十年一遇的低温冻害,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2016年11月,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了由14个国家76所涉农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组成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并先后与哈萨克斯坦3所高校签订了科技人才长期合作协议。
哈萨克斯坦现有耕地面积3亿多亩,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5%。这里的小麦无污染、品质优,但同时也存在生产动力不足、管理粗放、产量低等问题。为此,张正茂他们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的什维钦克、加他耶夫小麦育种团队联合组建了中哈春小麦育种协作攻关团队。通过引进中国小麦品种的高产抗病基因,并采用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改造和提升了哈萨克斯坦小麦的产量和抗病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点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走出去的不仅有高铁、核电,还有农业科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的农业科技合作,正是发挥了我国在小麦育种领域的独特优势,同时挖掘了哈萨克斯坦小麦生产的潜力,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丰富了“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的内容。
我的学院抢先看丨化学与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来 源:人民日报
网络编辑:陈颐清
编 辑:张 琳
责任编辑:王 婷